2023高考作文全国甲卷,论『可为与有为』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2023高考作文全国甲卷,论『可为与有为』

个人观点,如有雷同,那你就是世界上另一个我。

2023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主题是“可为与有为”,完整命题如下。

2023全国甲卷作文试题

插句题外话,高考作文,只要不偏题,做到逻辑自洽就是正常发挥。难就难在捋清逻辑。多数考生应该都会这样,自己背了很多素材,硬套,硬顺逻辑,就怕自己背的东西用不上亏了,此为大忌。

我理解的“为”,前者为做,后者为作为。细细想来,后者有褒义的成分,前者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要容易些,剖析可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值得注意的是,可为与有为没法对比,它们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

分两个层面来看,首先是可为vs不可为。

ps:不排除可为vs可不为,但是感觉此等逻辑很怪,而且有点钻牛角尖。像老人扶不扶这种视角,个人感觉是偏离题干的。毕竟除了“可为与有为”,命题组还给了那么大段的内容去弱化主题这五个字的空洞。

可为的通俗释义:可做。反之则是不可做。

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是什么?事物的发展规律。

急于求成不可为,破坏体系不可为,违法乱纪不可为,等等。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即是“可为”。

若以法举例,法律规定的是为人的最低标准,法务禁止即可为,不违反即为“可为”。

这里又要带到另一种观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绝不是正确。不可为的事情不一定是不正确的,但一定是少数人所追寻的,过程是黑暗的,前途是光明的。

其次是,有为vs无为。

十有八成大家都会想到这句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里的“有为”就是前面的“可为”,可做的意思,其实不然。“有为”是“可为”的进阶。

人生苦短,“可为”的事情太多,排出优先级,做最值得做的事情,即“有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抗战时期,年轻的孩子背井离乡只为守护祖国。美好年华到垂垂老矣,十四从军征,九十始得归,说的正是97岁抗战老兵裴海清。

因为肩负使命,所以人不是时时刻刻想着自己能做什么,而是该做什么。时代不同,“有为”的定义也不同。从前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枪杆子里夺政权,中国人站起来了。而今天的“有为”,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科教兴国,是坚定泱泱大国文化自信。

(个人理解有限,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