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这五大类作文题题型值得你关注!
01
八省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
材料提供了古代先贤关于幸福的言论。材料①强调要辩证看待问题,善于发现幸福;材料②强调淡泊宁静,义字当先,方能幸福;材料③强调彼此“相爱”方能幸福;材料④强调孟子三乐事:亲人健在、无愧于心、培育英才;材料⑤强调心存担当、忧国忧民者的幸福。
材料旨在让考生通过阅读先贤的“幸福言论”,思考在当下生活中“幸福”的真正含义。比如:可以写材料①,辩证看待,发现幸福;可以写材料②,淡泊宁静,义字当先,方能幸福;也可以写材料③,家和、心正、育人者幸福常在。不同组合之下,又可产生新的立意。
片段示范
古语云:“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在古老广袤的华夏大地上,这平凡人的无数善举,总能释放幸福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许多打击和困境时,依然保持一股昂扬向上的积极力量,为人间播撒善,给人们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
幸福不是一味索取,而是适时给予;幸福不是一味自怜,而是积极争取。幸福不是兼相恶,而是兼相爱。仁者爱人,知爱人者,也定能感知幸福,寻到幸福,做一个幸福之人。
02
湖北省11校大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月10日,清华大学2023年首封录取通知书正式发出,随通知书寄出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院士给新生的赠书《老人与海》。邱勇院士在致新生的信中寄语新生:“塑造坚韧精神,磨砺勇毅品质。”
这则新闻随即引起无数网友的议论,有人为邱勇院士点赞;有人却质疑该书作者的国籍身份,认为不应该推荐外国作家的作品;也有人给《老人与海》贴上“宣扬个人主义”的标签。网上的议论持续升温,引来了更多网友参与讨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高二(5)班主题班会计划就“学校应向学生推荐什么书、允许学生读什么书”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请你作为该班的一位学生,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
材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赠书《老人与海》并寄语新生,堪为“零度报道”,如实客观报道时事新闻。第二部分,以“有人……有人……也有人......”句式,罗列不同的看法或评论,有褒有贬,毁誉参半,看似见仁见智,但在立意时,应从常识的层面,肯定赠书寄语的行为,不应跟着“个人英雄主义”起哄。
片段示范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读《论语》《歌德谈话录》,让我们感受先贤的智慧与哲思;读《史记》《名人传》,让我们领略名人风采,学习各种优秀品质……古典四大名著带领我们感悟中国古典文学之精妙,当代优秀散文诗歌驱使我们走向作者营造的精神世界,外国近当代文学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开拓我们的全球化视野。一言以蔽之,书籍的好坏优劣,不应以作者国籍来界定,而应看它的内容和思想。
03
昆明市2023届高三
“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滤镜是用来实现图像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工具。近年来,滤镜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在存留日常生活的影像时也常常使用滤镜,曾有人戏言,“照片”现在都成“照骗”了。一些热门影视剧也因滥用滤镜,致使画面失真,导致口碑崩塌。
为了更美而诞生的滤镜技术,反而成为大众审美异化的催化剂。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求美和求真之间,在审美需求与价值取向之间,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对此,你有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
题目从滤镜的概念起始,谈及以变美为目的的滤镜技术受到人们的钟爱,以此作为引发写作的起点。而滥用滤镜,致使画面失真,“照片”成“照骗”的现象,则引发考生反思“美”和“真”、审美需求与价值取向的关系。所以,考生写作的内容可以围绕“求真与求善、审美和价值”的关系展开,比如:要求“美”,更要求“真”,不可为求“美”而失“真”。
片段示范
与其用滤镜麻木自己,何不跳出滤镜,聚焦生活?我们要善用滤镜,滤去杂质,更要跳出滤镜,聚焦生活之“真”。美化外表的同时,更应有内在的气质和最本真的追求。新冠肆虐全球之时,剪短的头发最美、最真,逆行的身影最美也最真;洪水肆虐之时,抗洪战士沾满泥浆的迷彩服最真、最美。他们摒弃一切,回归真实,提升自我,承担责任,锻造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我们青少年应有的姿态。
04
2023年宝鸡市
高考模拟检测(一)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10月16日,神州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三人乘组开启6个月的太空生活。
11月7日,翟志刚和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时隔8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太空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你以青年学生的身份给中国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写一封信,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
作文情境内容的三则材料均出自新闻,关键词主要是:“太空生活”“成功出舱”“天宫课堂”“太空教师”。情境中人物真实、场景真实、事件真实,考生写作应该在这些真实情境之下构思。同时,材料中中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天宫课堂”的直观有趣、互动开放,带领青年学生探索浩瀚宇宙的奥秘,在培养青年学生科学兴趣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社会使命感。书信写作中应体现学习航天员航天精神,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热爱国家的积极向上情怀。
片段示范
前辈,与天空并肩,你们奋起拼搏;与星辰同行,你们勇于挑战;与宇宙相望,你们自信张扬。是热爱,支撑起你们飞天遨游的梦想;是责任,带领中国人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是梦想,支撑你们关乎四方。在太空生活的日子里,孤独与寂寞相伴而行,但你们依旧坚定心中的热爱。或许你们也受过伤流过泪,但你们却从没有放弃,坚持至今。
05
湖北重点学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不用“yyds”“绝绝子”就不会说话了?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文字失语”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有网友认为。“yyds””绝绝子”等个性化用语主要是青少年群体在使用。实际上,近几十年来每一代青少年在表达上都追求语言的个性化。就像曾经的80后使用的“狂汗”“886”“顶”“灌水”等网络用语,90后创造的由字母、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等组成的“火星文”一样。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纽带。“yyds”“emo”“绝绝子”“爱豆”等个性化语言的大量使用,不仅可能造成语言交流的障碍,更重要的是会伤害母语的纯洁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析>
第一则材料,对网络流行语持否定态度,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文字失语症”,并表明忧思;第二则材料,对当下尤其是年轻人的小众、个性化的表达,持开明宽容态度,认为网络语言,是时代、社会的产物,不必大惊小怪。两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第三则材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相当于对前两则材料的“仲裁”,“有人说……”并非命题者本意,“但是”后的内容才是材料重点。
三则材料,观点相反、对立,一般说来,可如辩论一样,选择正方或反方,各自持论,言之有理即可。但本题命意倾向于“反对网络用语的同质化、泛滥式表达”,因此,写作时应侧重于剖析危害,并建言献策。
片段示范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深入思考,才不至于人云亦云地跟帖“yyds”,才会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其次,适时放下手机,手捧书本,含英咀华,从中汲取语言的滋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有“眼前好景道不得”的尴尬无奈和“读书人一声长叹”的捉襟见肘。让李白的绣口一吐,让易安的清词丽句,让《红楼梦》词句的满口余香,让母语的典雅优美,重回当下吧!用高雅对抗粗鄙,用唯美精致对抗无病呻吟……身为诗的国度的子孙,这是我们应有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