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高考作文两篇。
全国甲卷:《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不畏浮云遮望眼》字数:904。
事物的发展和继承存在辩证统一。
以诗词而言,没有古乐府诗盛行的“顶针续麻”,苏轼写不出“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以王朝而言,不论是“商承夏制”,还是“唐承隋制”,二者间,总存在着某种或直接承继,或创新变异的奇妙联系。以京剧而言,百年前的梅兰芳先生,如果不把二胡引进京剧,如果不对旦角艺术进行服装和扮相上新的赋予,京剧还能否在人们日新月异的审美下,流传至今,尚未可知。
古人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但在我看来,古与旧,亦不能全盘否定。该如何继承创造,才是每一个青年人应当思考的问题。
百年前的鲁迅先生给出的答案是“拿来主义。”在自身的创作上,鲁迅也身体力行。拿《白光》里的第六回来说,陈士成落第后的内心剖析,乃至产生白光的幻觉,是典型的意识流特征。但与西方文学意识流“不把现实生活当作独立的客观存在,而把现实生活当作依附主观感知物进行写作”不同的是,鲁迅的意识流写作,更倾向于,描绘人物下意识或主观意识的活动。此外,在《狂人日记》《野草》这些作品里,也可见鲁迅对反讽,象征主义等艺术手法的二次创新与诠释,这也成就了鲁迅先生作品伟大的开拓性和不朽的艺术性。
创造是建立在对事物一定程度的理解上的。鲁迅先生系统学过旧学,又博览群书,勤于站在民族的高度思考反省,才可影响深远,自成一派。如果对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理解不足,依样画葫芦,或“过度改造”,只会贻笑大方。譬如切格瓦拉照搬中国的游击战战略,虽然阶段性的获得过成功,但长远来看,他从来没有对国家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展开过调查,也从未得到人民的真正拥护,所以最终失败,也是必然。譬如一些大热IP魔改后的影视剧,要么选角不行,要么剧情降智,要么制造粗糙,不合理的“创造”自砸了招牌,令人摇头扼腕。
生活中,我们也可窥见“不合理创造”的冰山一隅。例如一些年轻的朋友搞经典改编,在尚未对原著有足够认知和理解,又缺乏基础文化素养的情况下,自然很难写出好的东西。艺术家六小龄童说“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我深以为然。一切美妙的创造,既离不开前人的智慧经验,又必须要求创造者具备一定的改造能力。这样,才得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赋其新生命力与内涵。
不论是个体,行业,还是国家,民族,想要生生不息,立足于时代,就当永存发展与继承的辩证思考。作家兰姆说过,“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愿你我皆能如此。在这个复杂迅猛的时代,做一个足够努力,但冷静清醒的人。
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棋道窥人》字数:945
古人治学,有三境界之说。在我看来,弈棋之道,也有三境。
一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棋手无数遍的磨练本手,基础固牢,方见妙手。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局部的俗手,未必不是全盘的妙手,一时之妙手,也可能是败局之根源。甚至,处于不同时代,面对不同对手,妙手可以是妙手,也可以是俗手。三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后AI时代的围棋,已鲜论“三手”。对棋手而言,当下局面子落何处,可能在棋谱中产生的胜率最高,即为“妙手”。或者说,何为“俗手”“本手”“妙手”已非棋手需要考虑的事情,它们只是结果诞生后的规律总结。如何取得结果,远比拘泥于“三手”之定义重要。棋道三境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少年求学历世,总一番热血。我们信奉宝剑锋从磨砺出,所以苦学“本手”,在汗水中升华“妙手”,诚如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书千本,遍识百家,对政治经历,哲学历史,随口吟诵,我们也如苦行僧般努力。时间不负耕耘,跬步渐成千里,在付出中,我们得以收获和成长。但,到达一定阶段以后,我们又会发现,过于追求“秒手”,结果反为“俗手”。所谓人力有限,终有不逮。工作中呕心沥血,却不抵时代潮流,创业时兢兢业业,可叹疫情无常。我们仍然努力学习“本手”,但已不再迷信“妙手”,我们始终渴望“妙手”,但也接受“俗手”。
这是人必经之成长,因为生活不可能一番顺遂。在不断的碰壁和起伏中,我们懂得了思考变通,学会了等待取舍,如此几番,来到了第三境界。
黑塞讲,“流浪没有目的,目的是流浪本身。”我觉得生活也没有目的,目的是生活本身。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否定生活,而是倡导,生活不应该被所谓“目的”捆绑,正如弈棋之道,演变至今,已不再被“三手”束缚。棋谱算法中,面对该局面如何下最有可能提高胜率,即为棋手理解的“妙手”,但如果对方技高一筹,你出此“妙手”在其计算内,反倒兵败如山倒,它又成了“俗手”。甚至,如果棋手本身即为新手,他下棋并不求胜负,只为兴趣,此“俗手”在旁观者看来有违棋理,但对他而言,却苦苦思索,自得其乐,又何尝不是一种“妙手”?
所以不应该由过往的三手标准,来定义当下的棋道。也不应该由特定的“俗手”“本手”“妙手”,来定义我们的生活。个体与个体的性格迥异,能力不同,禀赋有别,有人天性不拘一格浪漫主义,就有人心细如发深谋远虑,对他们来说,各有各的“本手”,亦各有各的“妙手”。两者之间并无优劣,难言好坏。
棋圣吴清源有一句话,窥尽棋道与人道:围棋的理想是中和。这种中和,既是围棋技术和哲学的中和,也是为人处世,过程与结果的中和,理想与现实的中和,内在与外界的中和。我们当然要不忘本心,苦习棋理和常理上的“本手”,争取频出“妙手”,但也应该将“三手”视作一种偶然,淡得失心,敛胜负欲。
世事如棋,用心领教。
PS:看到这两天盆友圈讨论高考作文的很多,就写两篇玩玩儿。
看都看到这儿了,不如打个分吧h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