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坤夜读丨见字如晤 (有声)
“双十一”我在网上买了一本小说《英国病人》。购书理由源于多年前看到的一张同名电影海报,海报上,黄沙漫漫,一个瘦削的中年男子将信纸放在自己腿上,手执钢笔正思索写什么。
我不是顽固保守的人,却非常喜欢写信的画面,也喜欢读书信,其内容或高谈阔论,或倾诉心情,因为有一字一字的耐心铺陈,总是让人回味。
读丘迟写给陈伯之的劝降信,一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便映衬出无尽的故国之思。人非草木,那叛变到沙塞之间的陈伯之因此决心重归梁朝。建安时曹丕写信给吴质,信中说,“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短短十六字,一个以文会友的盛世跃然纸上。而曹植写给杨修的信则咄咄逼人:“盖有南威之容,才可以论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论于断割。”这是才高八斗的曹植,他说,才学要高过创作者,否则最好别开口。看来,作者与批评家的对立,自古有之。
我成长的年代与古代相去甚远,却对书信并不陌生。小学时常常听收音机,广播里某主持人说写信给栏目组,被抽中了会有惊喜。为此,我在信纸上慢慢地写下稍显稚嫩的字,装入挑选过的信封,贴上邮票,投入邮筒,等待邮差来取。本以为不会有回音的,因为这么多听众写信,没想到某天班主任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有北京给我寄来的信。信上内容,早已被冗长的时光消磨,但初次收到回信后的喜悦感犹在。
最近的一次写信则要倒推到11年前。那年,四川汶川遭遇了一场惨烈的地震。很多房屋倒塌,很多人被掩埋在地下,侥幸存活的人活在巨大的阴影之中。为了安慰他们受伤的心,校方要求所有高中生给灾区学生写一封信。信上写什么呢?提笔犹如千斤重,因为我只是一个旁观者,写的无非是坚强、振作、未来可期等字眼。我不知道我的信能否给予他们力量,只知道,当我在桌前坐下,透过斟酌字句,透过笔在纸上摩挲,仿佛在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而信件,可以捎去一个少年最虔诚的祈祷与祝福。
十余年一晃而逝,伴随QQ、邮件、微信、电脑的兴起,书信也慢慢地从生活中消失了。快节奏生活,让一切行为都变得简略、仓促。我们失却了写信、等信、回信的热情。所以木心才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然而,从前终究是从前了。我们或可想象,像写信等事件,在抹去时间的灰尘之后,会变成现世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