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10000字(资本论读后感600字)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资本论读后感10000字(资本论读后感600字)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趋势、掌握经济危机的规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阅读这部著作时,我深受启迪和震撼。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在第一章中,马克思首先讲述了商品交换及其形式。他指出,商品交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他又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我深刻理解到,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只是其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已。

第二章:剩余价值

第二章讲述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来获取利润,并且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在我看来,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矛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在第三章中,马克思讲述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他认为,只有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延长工作时间才能获得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这一章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劳动者往往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夺的境地。

第四章: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过程

在第四章中,马克思详细描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过程。他指出,商品生产是由无数个单个劳动组成的社会总劳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通过控制各种资源和技术手段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和被剥夺的关系。

第五章:劳动力价值与工资

在第五章中,马克思讲述了劳动力价值和工资的问题。他认为,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其价值取决于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必要物质条件。而工资则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这个问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而工资水平也取决于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六章:变化的剩余价值率

在第六章中,马克思讲述了变化的剩余价值率及其原因。他指出,在生产过程中技术手段和组织形式的不断改进会导致生产效率提高、可变资本减少、相对剩余价值增加。这使得剩余价值率发生了变化。这一理论让我深刻认识到,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七章: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在第七章中,马克思讲述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他认为,固定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时间长、价值不易依靠卖出来得到回收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则是指能够快速流通并且可以重新卖出来获取价值回收的资本。这一理论启示我们需要认真分析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财务状况,做好投入决策和风险控制。

第八章:劳动日及其界限

在第八章中,马克思讲述了劳动日及其界限。他认为,劳动日应该由社会共同决定,并且不能超过人体极限所规定的范畴。这一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类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剥夺和损害。

总结

通过阅读《资本论》,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当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