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培育“三字诀”

网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孝心培育“三字诀”

尽管今天的“孝心”教育无需再去倡导古时的“孝道”,但让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珍视亲情,学会善待家人,拥有“孝心”,进而把爱心和责任感推及他人乃至社会,这应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必修课。但是,进行“孝心”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输入,而是一个反复操练的过程,需要科学有效的方法。下面就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立足一个“情”字

“情”比“理”更容易让人接受。一切良好的教育都是“以情动人”。尤其是父母亲情,师生感情,是学生最丰富的情感资源,也是学生幸福快乐的最直接源泉。问题是,作为接受爱抚的学生,不一定会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在学生心中的爱,是具体可感的,往往是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父母的爱心,只有做孩子的真正捕捉到了,感受到了,才会在他们的内心激起波澜,才会成为他们幸福、快乐、进步的动力。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就应该首先开发这一丰富的情感资源,让学生学会捕捉真爱,学会感激和感恩。一名初中的学生,按理说应该很懂事了,能理解自己的父母了,可是,在一次“爸爸妈妈您辛苦了”的感恩信件中,她的话,让人吃惊。信中,她对父母的爱心不以为然,也没有丝毫的感动和感激,而是觉得自己自记事以来,一直在为父母“付出和牺牲”。她为了父母的“面子”而活,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牺牲了很多童年的快乐时光,现在她很疲惫,看到很多同龄孩子爱玩、爱闹的快乐情景,她就很怨恨父母为了自己的“虚荣”,让自己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看到这封信后,我及时找到这名学生,与她进行了深入的谈心交流,让她首先看到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下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看到父母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心血。

看到她依然疑惑的目光,我多次进行了家访,面对面地进行了直接的对话和交流,并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了“感恩父母”主题演讲活动,倡议学生写“感恩”日记,讲“感恩”故事,为父母洗脚洗衣、主动做家务、记住父母的生日……。通过一个月的系列教育活动,这名学生终于理解了父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拥有了自信,写出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恩父母”信。当这名学生当面把这封信读给她的父母时,她的父母眼圈湿润了,激动万分 。在此后,这名同学的学习更加主动勤奋了,成绩优异,并主动挑战其他的弱项,性格变得开朗活泼,幸福灿烂的笑容常挂在脸上。实践证明,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让所有的同学受到了一次人间最伟大的“母爱、父爱”的洗礼,父母的爱,亲人、老师、朋友的爱,在他们心中变得具体清晰了,幸福的感觉常常充满整个身心。试想,一个真切地感受到“爱”的幸福的人,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的父母亲人失望、伤心呢?当学生认识到做一个健康、快乐、好学、自信、自强的自我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和回报时,他们自然会朝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努力。这时,我们所共同期待的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等目标,就有望得到实现。同时,因为拥有了孝心,学会了关爱,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爱社会,就顺其自然了,和谐班风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二、讲究一个“激”字

“水击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巧妙运用“激励”措施,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月”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倡议发出之后,我及时召开了班级动员会,要求全班学生积极响应,并提出了班级活动的具体要求,制定了班级活动计划。可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活动的参与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主动性不强,存在被动应付的心理。不少学生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父母亲周到的服务,很少想到要去回报父母,孝敬父母。于是,我深入学生、深入学生家庭,通过问卷调查、家访、与学生谈心交流等形式,积累了很多正面和反面的“案例”,听取了大家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决定“激”出学生的孝心。首先,开展每人一分钟的话题交流——“我心中的父母”,并要求家长代表参加。同学们的真情流露,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接着,让学生算算父母亲对子女的抚养成本。当问到“我们每天的生活开支会是多少?每年父母亲对子女的成长至少要支付多少元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按20年计算),父母亲所承担的抚养成本将会是多少”时,有些学生竟然一无所知,很多同学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类问题。当通过计算,同学们知道了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生活开支确实不少,估算出了20年的抚养成本竟然如此巨大时,同学们惊讶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孝敬父母的行动也由先前的“应付”变成了理所应当的责任和义务。最后,让全班同学把自己参与活动的所做、所思、所感,记录下来,选取典型材料,写出3分钟的“学会感恩”演讲稿,在全班演讲,并选派选手参加学校开展的“孝敬父母月”主题演讲活动,参加学校开展的“爸爸妈妈您辛苦了”书信比赛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知道了父母为其成长所付出的辛劳和汗水,真正懂得了父母,理解了父母,知道了回报,激发了学生自强自立意识,懂得了自己的“成功”,正是父母的期望,也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三、注重一个“化”字

“孝心”教育,如春风化雨,重在一个“化”字。我的具体做法是:

1、主题教育,培育孝心。我班每年到“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中秋节、元旦等传统节日,都要举行为父母制作贺卡、主动学做家务、为父母做好事等不同形式的“孝心”培育活动。“响鼓还要重锤敲。”每一次活动,我都充分准备,通过演讲、故事、小品、办主题教育手抄小报、活动采访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在内心自觉树立起爱心和责任心,激发自身使命感。

2、黑板宣传,张显孝心。我班的黑板报,是学生最喜欢的德育阵地之一。每个星期定期更换的班级板报,形式多样,有“名人名言”、“真情故事”、“一周要闻”、“成长记录”等丰富的板报内容。在孝敬父母主题教育活动中,我通过开展班级“孝心”奖的评选活动,成立班级板报“孝心”报道小组,及时采访报道典型事例,定期推出“孝心”讨论话题,周周轮换更新,做到人人参与,机会均等,深受同学们喜爱,参与热情很高,有不少内容被选入校刊,或作为专题教育材料在校园广播上宣传。实践证明,班级板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非常独特有效。

3、情境创设,巧置孝心。当我发现有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有自卑的心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比其他同学少,或认为父母没有对自己尽到责任,对父母有意见,孝敬父母意识不强。于是,我就从网上找到“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洪战辉的事迹,当看到教育专题片中洪战辉边学习,边照顾有病的父亲,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屏幕上活生生的事实,让每一位学生感动不已,我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贫困也是自身成长的宝贵财富,贫困不是父母的责任,贫困不是丧失“孝心”的理由。看到学困生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的动力,就组织开展“我心中的张海迪”主题演讲活动,学习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惜成为青年学习楷模的感人事迹,从而激起学生“我能行”的自信,从而主动克服困难,主动迎接各类挑战,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可见,教育情景的创设,往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4、重在行动,落实孝心。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日常行为中有无“孝敬”行为,是“孝心”的具体体现。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个性或品质。可见,学生的孝敬行为应该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孝心”应该在行动中落实,切忌停留在口头上谈“孝心”,没有孝敬的行为,就不会有真正的“孝心”。因此,对于学生的孝心培养,班级“孝心奖”的评选,我一直采用行动观察评价法,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自我反思、自评、他评、师评、家长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自身孝敬父母的行为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同时,结合学校文明学生的评选活动,把“孝心”作为评选硬指标,激励学生在孝敬中学会“孝敬”,在孝敬中培育“孝心”,学会做人,自立自强,成就健康快乐人生。

总之,“孝心”是学生爱心回报的基础。一个连养育自己的父母亲都不知道感恩和回报的人,我们还能指望他回报什么?相反,一个拥有了“孝心”的孩子,就有了爱的基础,这种爱还会像星星之火,不断蔓延扩展开来,最终成为爱家、爱国、爱他人、爱社会、爱世界的“博爱”之人。这无疑是教育的成功,更是国家之福,社会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