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圆的面积教案北师大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的面积教案北师大版篇一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当中,有一位叫胡令能的诗人特别富有传奇色彩。胡令能原本是个加工镜子和铁器的工匠。有一天,在睡觉的时候,他梦见一个神仙把他的肚子剖开,放了本书在里面,醒来以后,他就变得很会作诗了。而在他的诗中,咱们今天要学的这首《小儿垂钓》是最为有名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这首诗,注意听清字音。
2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准。
3和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读音,一起想办法记住这五个生字。
4集体认读生字,给大家说说你的识记好方法。
5各自练读古诗,练好了就读给大家听一听。
三、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熟读诗句,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做上记号。提出问题。
2联系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映:遮住
借问:向人打听。应:理睬。
3探究与争论:
4朗读背诵古诗
作者只用了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这个垂钓的孩子,带上动作来朗诵这首诗吧!
四、拓展积累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教案(三)
送元二使安西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是惊喜:首先学生能够认真的倾听别人的谈话内容了,并且能够针对其发言内容补充谈的不够具体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学还能够根据他人的发言激发自己的全新体验,听来让人耳目一新,像杨爽同学对“渭城朝雨悒轻尘”一句独特的理解,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又充满那种儿童对友谊的珍重。
三、对比探究,拓展研读
圆的面积教案北师大版篇二
教科书第118~119页的内容,练习二十七第1~3题。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每组准备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刀、直尺。
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可能体会到平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平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谁能想出办法来?(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
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教师有意出示下列图形比较,看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
(根据具体情况做成教具)
师生总结: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
了统一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房分米、平
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教师提前把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学生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体会1平方厘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
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扣子、橡皮等。)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剪下来,体会1平方分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本的封面面积。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学生先估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教师再出示面积是1平方米的大纸。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结合本课的重点,进行总结--板书课题
四、综合练习
1、课本第119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要钉子板上围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3、课本第121页第2题测量图形的面积。
4、课本第121页第3题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面积是8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圆的面积教案北师大版篇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六册第四单元第39—41页“什么是面积”。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大小的策略。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从遂昌出发,坐车来到湖山,路很远,你们说这么长的路程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来表示?生:千米。
师:那么,比“千米”小一点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呢?生:米。
师:比“米”再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又是什么呢?生:分米。
师:对。比“分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还有吗?生:厘米,毫米。
师:是的。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可以用长度单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表示。
二、面积的含义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银幕、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板书:物体)。
师:(出示文具盒)这也是一个物体,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a:外面。生b:表面。
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例如,黑板面,叶子的表面,书本的封面„„你们能再举出一些物体的表面吗? 学生举例(略)。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老师请大家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摸一摸,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生a:桌子的表面光光的。生b:桌子的表面大,课本的表面小。
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课本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课本表面的面积比较小。(板书:面积)那么,文具盒的表面比较小,可以怎么说呢?生:文具盒的面积比较小。
师:黑板面比桌子面大,又可以怎么说呢? 生:黑板面积比桌子面积大。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呢? 生:还可以说桌子面积比黑板面积小。
师:说得真好。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形成板书)
师:(出示图形)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板书)也有大小吗?生:有。圆比三角形小。
师:对。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圆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小。再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还可以比较那些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吗?(生交流)
师:我们说,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你们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吗?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面积大小的比较
1、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黑板的面积与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我们经过观察便能很容易地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叫观察法(板书)。
生a:红纸片的面积大一点。生b:我认为白纸片的面积大一点。生c:我认为两块纸片的面积一样大。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问题还不能解决。那么,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把两块硬纸片的长和宽量一量。
师:你们说可以吗?生:可以。
师:这个办法行。(板书:测量法。师生测量长和宽„„)还有其他更简单的办法吗?
生:可以把它们叠在一起比一比。
师:(把硬纸叠在一起)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红颜色的纸片面积大。
师:说得对,我们给这个方法取个名。生a:重叠法。生b:叠比法。
师:都很好。我们就叫它为重叠法吧。
3、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观察法就不太容易看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看来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你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准确的比较出它们面积大小呢?让学生思考,并说一说。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老师也给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方格纸。
学生汇报:总结出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这三种方法。
得出: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面积的大小。
生a:有9格的图形面积最大。生b:只有16格的图形面积最小。
师:你们都认为是这样吗?
师:(出示图形)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a:上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生b:是的。因为格子大小不一样。
生c:说明单单数格子多少还不能肯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用一样大的格子去量。
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学会测量和计算,而格的大小不同,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说明统一方格的大小很有必要。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就在我们刚才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时,动物王国里发生了一件事,想听吗?
2.怎样才能知道谁铺的面积大呢?拿出对应的纸片比一比。3.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4.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5.回到原题,找出冠军。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
2.你能说出什么是面积吗?
3.还学会了什么?怎么比较面积的大小的?
六、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是 面积。
观察法
比较面积 重叠法
大小的方法 用指定的长方形量
用方格纸量
圆的面积教案北师大版篇四
一、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及学过了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的面积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因此,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曲线图形的面积,无论内容本身还是空间观念都是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学生在学习前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对转化的策略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于化圆为方的方法思想,无论在理解上还是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难点就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将重点采取如下策略:一是合理利用方法策略的迁移,借助对转化思想的回忆,唤醒已有的转化意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强化过程,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五、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下面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区别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曲线围成的蓝色圆面的大小就是这个圆的面积。接着出示课题。
揭示课题后追问学生:针对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环节,猜想验证,推导公式。
1、学习例7,提出猜想。首先出示例7,引导学生弄清题意,明确第一幅图的重点是研究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接着放手让学生观察、计算、填空,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大约是这个正方形的1/4。
2、学习例8,推导公式
在提出猜想的基础上,出示例8,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拼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在学生初步认识到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也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为分析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的关系,推导公式奠定基础。在转化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3个必要的条件: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长方形的宽=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圆周长的一半。在弄清3个必要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板书。
3、学习例9,应用公式。
在学生独立解答、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引导点拨运算顺序。
本环节的设计,注意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圆面积公式,发展数学思考,体会数学方法。
第三环节,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引导学生分别独立完成练一练。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根据半径、直径、周长计算面积的方法。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梳理知识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收获进行总结反思,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系统,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觉建构知识的良好习惯。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圆的面积一节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线,着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推导、应用圆面积公式,努力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预期应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中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专家批评指正。
圆的面积教案北师大版篇五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准备面积分别是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幻灯片。并准备幻灯机。
教学过程:
1、认识物体的表面。
师让学生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面、课桌的面,指一指黑板的面、门窗的面。
师指出:像课本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和黑板、门窗面等,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2、认识平面。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指名摸一摸它们的表面,使学生感知它们都是平面图形。(板书:平面)
3、认识围成的平面。
师出示下面的图形:
让学生指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告诉学生: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围成的平面。(在“平面”前面板书:围成的)
4、认识表面和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1)让学生说说摸过的物体的表面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师指出:物体的表面、围成的平面图形,它们都有大有小。
5、师归纳面积含义。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用重叠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用幻灯出示两个宽相等而且长相差很少的长方形,让生用眼观察它们的大小,当生不能判断时,师通过操作让它们重叠起来,让生分辨大小。
2、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用幻灯出示一个长9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让生判断它们面积的大小。然后师通过操作把图形分成同样大小的方格。让生通过数方格来比较大小。
3、认识面积单位。
师:在用数方格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分成的方格的大小要一样。我们经常使用的面积单位有三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让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图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让生测量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并让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认识平方分米。(方法同认识平方厘米)
让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
(3)认识平方米。让生量一量黑板的边长,认识到一页黑板的面积正好就是1平方米。
让生观察教室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并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地面面积。
1、练习二十七的1、2题。
2、练习二十七的3题。“做一做”的第3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让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目的: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米尺、绳子和几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
2、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用手势比划一下。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问:这是什么单位?用它可以测量物体的什么?
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问:这是什么单位?用它可以度量物体的什么?
并让生说一说1里面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师强调:1厘米是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让生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看看1分米有多长。再让生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让生比较它们的不同。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指名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不同。
4、小结:
师: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测量物体的长短要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
1、做“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指一指课桌面的边长和面积。
2、做“做一做”第2题,让生说出横线上应填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
3、练习二十七的第4题,让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5、练习二十七的第6题,让生自己在钉子板上围成,师生共同分析周长与面积的关系,从中归纳出:周长相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其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6、练习二十七的第7题,先让生观察,再集体分析。
圆的面积教案北师大版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拼一拼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感知它们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难点: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
学具:三张不同颜色的图形纸片,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什么是面积
(1)物体的表面
请你摸一摸课本的封面和桌面,感觉一下谁大谁小? 刚刚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像这样首尾相连、封闭起来的图形,叫封闭图形(板书)
到底什么是面积呢?来整理一下(补充板书:或)
2、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同学们积极的动脑,我们已经明确面积的含义。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
个三角形的面积谁大谁小?(---观察法)
出示两个长方形,它们相比,谁大谁小?(仅仅观察不好确定,你有什么好的方法?---重叠法)
出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这两个呢?(观察法,重叠法都不行,怎么办?借助数格子比出它们的大小。---数格法)也就是要统一标准。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看到面积单位,让我们不禁想起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为了方便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补充板书:1)
3、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1)认识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用这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纸片量一量自己的指甲盖,看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小纽扣、键盘小按钮···)
太费事了,如果有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来帮忙就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分米吧!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并贴纸)
盯住它看5秒,收好,用手比划一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比划一次。有进步吗?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开关盒、粉笔盒的一个面、魔方的一个面···)
现在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分米?快速的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量一量,验证一下我们的估计。
看来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估计能力了,真不错?(3)认识1平方米
约能站几个学生? 让我们来试一试!
三、巩固利用,内化提升
1、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2、有趣味的数学。你会不会闹出马小哈一样的笑话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好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听?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留给大家一个课后作业:查查看,除了今天学的面积单位,还有哪些其它的面积单位?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圆的面积教案北师大版篇七
1.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概念,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2.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对面积产生相应的认知。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拼拼剪剪,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师:你们是通过比较什么大小来判断的? 生:纸表面的大小。
师:像这样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我们叫它面积。
师:请大家开动小脑经,怎么在不破坏纸的前提下,进行比较?
2.探究新知
生:用都用小正方形来拼,然后数哪个小正方形多。师:说说为什么你要选小正方形?
生:圆片铺不满,会有很多空出来的地方。
那如果有小长方形,我可以一个用小正方形铺,一个用小长方形铺吗? 生:不可以,小正方形和小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不一致,不能比较。
师:比较这类无法用重叠法进行比较的图形时,我们可以把图形分成一小格一小格再进行比较,而我们把这种小格叫做面积单位,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很多面积单位,最常用的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大家猜猜,我们刚刚用到的小正方形学具的面积是多大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边成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师:那么我的手比划的这个正方形呢? 生:……(1平方分米)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面积有了一定了解,那么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厘米,分米,米
师: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区别 4.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教案北师大版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经历推导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能运用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能力;培养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谈话:出示两个美丽的花坛(课件呈现)。
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
然后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提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会算吗?从而导入新课。
(二)操作探索,获取新知
数方格感知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1)数方格,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电脑出示)
(2)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用数方格的方法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如果我们能像长方形那样有一个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就容易解决了。
2、应用“转化”思想,引入割补、平移法
(1)小组合作探究:想办法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会学算面积的图形。(这时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精彩展示:要求边讲边操作。
提问:为什么都要转化成长方形?
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开呢?
接着电脑演示其它方法,渗透割补、平移法
3、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1)小组合作探索:
a、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d、能否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2)交流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底;宽=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板书)
提问:用字母怎么表示呢?自学课本。
学生回答s=ah(板书)
提问:s、a、h分别表示什么呢?
提问: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演示不是对应的底和高),这样能求出它的面积吗?那底和高必须是什么样的关系?(对应)
(三)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前面的花坛题
课本第2题: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拓展题:先分别口算出下面图中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