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试讲教案二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一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一课时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1、背诵。
2、续写。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二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 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观官吏之举 ——毒
听老妇之诉 ——苦
察作者之情 ——忧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三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人。 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或杜陵野客,著有 《杜工部集》,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平分解翻译理解任务
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
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
小黑板出示: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组得星一颗)
1、一何怎么理解?苦该如何解释?(朗读这句话话,读出人物内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绝
2、妇人无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请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并进行概括)
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对境遇如此悲惨的老妇人,官吏的表现呢?怒该怎么理解?
5、怒气冲冲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蛮横、冷酷、凶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老妇人的答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独与老翁别。尽管身世悲惨,命运不幸,但是老妇人还是被带走了
试根据人物形象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7、一个老妇人能有多大本领呢,差役为什么还要抓走她?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争伤亡惨重,兵荒马乱,家国破碎,民不聊生。(介绍背景: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组诗:“三吏”“三别”)
——这篇叙事诗,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别”的主旨都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和诗作?
例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县吏(呼)——蛮横
年迈丧子之苦 同情百姓
老妇(啼)——凄苦 贫困潦倒之苦 不满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 结语:
白班或小黑板显示
第一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二幅: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四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目标1 目标2
目标2
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 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五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 第1页 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六
《石壕吏》是初一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这是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二)读诗后的感受。《石壕吏》以陕州(今河南陕县)东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歌的语言主要采取老妇独白的形式,但是在独白的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酷吏的“怒”、“呼”。
“你家男子哪去了?”这是老妇“出门看”时,差役气势汹汹的第一句问语。差役借“夜”的掩护,满以为可以抓到“男”丁,却不知其暴行早已闹得石壕村鸡犬不宁,连腿脚不灵便的“老翁”也“逾墙走”了。显然,“出门看”的老妇不是他们想“捉”的人,因而他们怒气冲冲,语言咄咄逼人。
“家中还有何人?”这是老妇叙说三个儿子的情况以后差役的又一逼问。老妇所叙的“三男”守邺城,两人已死一人性命难保的情况,并没有打动凶狠的差役,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在逼问下,老妇不得不进一步介绍在家的家庭成员孙儿和儿媳。同时指出“儿媳”之所以在家,是因为有吃奶的孩子,而且连一件好衣服都没有。当然,这里老妇没有暴露老伴的情况。
“不管怎样,你家必须抽人服役!”凶恶的差役没有因为老妇的悲哀的陈述而放弃从老妇家“捉”人的打算,竟耍起了无赖,不再和老妇讲道理。老妇这时很清楚,吃奶的孙子他们不会“捉”,可“捉”之人就只有儿媳了。但如果抓走了孩子娘,嗷嗷待哺的孙子——承继香火的惟一希望怎么办呢?在这种毫无人性的恶差面前,老妇不得不迅速作出决定,自告奋勇“应役”。
以上是《石壕吏》一诗中主要的潜台词。学诗时挖掘诗歌的潜台词,可以领悟到诗歌丰富的内涵,从而加深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还可以调动自己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该文发表于《中学生读写》2001年第10期)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七
一、辨音识字。
1、第一段:石壕吏()逾()走(古今异义):行:
2、第二段:呼:怒:啼:苦:
3、第三段:邺()戍()戌()戊()妪()
4、第四段:咽()泣:登:前途:
二、翻译: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
四、把握诗歌的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五、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八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
(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
生齐答
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
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 吏 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
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
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
师生背诵。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
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1.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壕吏》。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 夜捉 呼 怒
老妇 啼 苦
“我” 忧国忧民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