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试讲教案二

网络整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一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关于战争的图片及关于石壕吏的资料

一课时

多媒体展示战争图片,问:战争会带来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导入今天的古诗——《石壕吏》)

1、自由朗读。(让学生尝试圈点疑难字词)

注意重点字词: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绝:没有

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

2、给文章定朗读基调: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朗读语气该是怎样?

明确:(悲愤沉郁)

3、投入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1、思考: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

明确:捉人

2、为什么捉人?捉何人?老妇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多媒体展示写作背景)

明确:通过了解背景后重点介绍杜甫是将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再者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介绍杜甫的诗为什么称是“诗史”。

4、主要内容分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 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2)研讨:a、为何吏要夜捉人?

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b、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当时的时代气氛。

兵荒马乱 鸡犬不宁

总结;一段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一何”更加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1)、把吏和妇人的对话用现代文的方式陈述(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意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3)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哭诉时间长,可以看出县吏的凶狠。如闻二字一方面老妇这家的凄苦绝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老妇被带走后这家到底会怎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是事件的结局。

(4)、总结性研讨:

a、吏和老妇的形象。

明确:吏(蛮横 凶狠)妇(凄苦 悲伤)

b、文章结构

明确: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通过这首“诗史”诗,我们可以想象下老妇被带走后在军中的生活,再试着想想孤苦伶仃的老翁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还能再见面么?因此,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望大家珍惜。

1、背诵。

2、续写。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二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畅地背诵。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水平,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望岳》,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

2、通过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1、诵读教学法:诗歌教学必须让朗读贯穿始终,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把握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诗歌学习的主体。老师尽量少讲,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听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

2、 学生自由诵读。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三、 细读课文,品味探讨

1、观官吏之举

通过诗文改动让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2、听老妇之诉

文中有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找出具体的语句谈谈。

想象当时具体的情景。

3、察作者之情

四、 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1、领会杜甫矛盾的心理

2、试背诗文。

观官吏之举 ——毒

听老妇之诉 ——苦

察作者之情 ——忧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三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人。 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或杜陵野客,著有 《杜工部集》,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平分解翻译理解任务

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

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

小黑板出示: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组得星一颗)

1、一何怎么理解?苦该如何解释?(朗读这句话话,读出人物内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绝

2、妇人无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请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并进行概括)

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对境遇如此悲惨的老妇人,官吏的表现呢?怒该怎么理解?

5、怒气冲冲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蛮横、冷酷、凶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老妇人的答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独与老翁别。尽管身世悲惨,命运不幸,但是老妇人还是被带走了

试根据人物形象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7、一个老妇人能有多大本领呢,差役为什么还要抓走她?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争伤亡惨重,兵荒马乱,家国破碎,民不聊生。(介绍背景: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组诗:“三吏”“三别”)

——这篇叙事诗,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别”的主旨都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和诗作?

例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县吏(呼)——蛮横

年迈丧子之苦 同情百姓

老妇(啼)——凄苦 贫困潦倒之苦 不满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 结语:

白班或小黑板显示

第一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二幅: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四

1.朗读《龟虽寿》和《石壕吏》这两首诗。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目标1 目标2

目标2

二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老骥(ji) 伏枥(1i)逾墙走(yu)邺城戍(shu)

老妪(yu)幽咽(ye)翁媪(ao)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背诵上一单元学的一首古诗,以次导入 新课。

三、正课

(-)龟虽寿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诗。(目标1)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龟虽寿》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教师评点:(完成目标2)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这两句借神龟腾蛇起兴,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4、学生齐读。

(二)石壕吏

1.听录音,学生自由朗读。(目标1)

2.作家作品简介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后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史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3、教师评点(目标2)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是全篇的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交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蹄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第一层: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搏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完裙。

差史并不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通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娘、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四、学生齐读,若有不明白自由提问。

五、小结

这两首诗,《龟虽寿》为乐府诗,《石壕吏》为歌行体古诗。《龟虽寿》抒发了作者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豪情。《石壕吏》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六、布置作业 。 1`

a、 背诵古诗。

b、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c、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故事。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预习

背诵前两首诗,朗读后三首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抽查背诵。

三、正课

(三)相见欢

1.听录音后,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相见欢》选自《南唐二主词》,作者李煜 (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这首词是李煌降宋以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教师点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愁苦的心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另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下片用一个具体的比喻,把离愁比喻成乱麻,剪不断,理还乱。这离愁,不是一般的暂离故乡,而是亡国之愁。作者由一个皇帝变成一个囚徒,屈辱的现实生活,迫使他体验到一般人所尝不到的生活滋味。这个比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

这首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黄昇《后来诸贤绝妙词选》卷一题往:此词最凄惋,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4、学生齐读这首词。

(四)《观书有感》

1.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朱文公文集》,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

3.教师点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开句用一个比喻,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亮。第二句写天光和云影一齐映人水塘,不停地晃动,暗示活水不停地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问水塘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来。诗表面上写水塘清因有活水来,实际上是比喻作文章如何来的新的材料、新的主题、新的构思、新的手法、新的语言,要靠平时不断的积累。从生活中积累,从诗书中积累。只有不断的积累沉淀,才能写出好文章。设喻巧妙。

(五) 清平乐

1.集体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清平乐》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3.教师点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写农家房屋矮小及房屋旁溪边的自然景色。如水墨画,几笔勾出农舍及周围环境宁静清幽。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既然有环境描绘,必有人物点缀。作者从带醉意吴吉入笔,写出一对白发翁姐说着柔媚的吴语互相打趣。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家儿忙着各自的农活;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也在溪头剥莲蓬。一个卧字写出小儿顽皮、淘气的动作。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家耕乐团。刻画了农家信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语言清新、活泼、流畅。

4、学生自由朗读,若有不明之处提出来,集体解决。

四、小结

《相见欢》是词,写出一个亡国的皇帝成为囚徒后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现书有感》用水塘清因有活水来比喻作文章要善于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吸收营养。《清平乐》描绘农家治然自乐的生活景象,也表现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六、布置作业 。 1`

a、背诵这三首词。

b、默写诗词五首。

c、根据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词,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七、说课精要:古诗较难理解,因此以教师讲解为主。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五

1. 整体感知课文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 介绍背景。

2. 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 第1页 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 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 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 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 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六

《石壕吏》是初一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石壕吏》,老妇之应役也。丁男俱尽,役及老妇,哀哉!”这是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二)读诗后的感受。《石壕吏》以陕州(今河南陕县)东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歌的语言主要采取老妇独白的形式,但是在独白的背后却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酷吏的“怒”、“呼”。

“你家男子哪去了?”这是老妇“出门看”时,差役气势汹汹的第一句问语。差役借“夜”的掩护,满以为可以抓到“男”丁,却不知其暴行早已闹得石壕村鸡犬不宁,连腿脚不灵便的“老翁”也“逾墙走”了。显然,“出门看”的老妇不是他们想“捉”的人,因而他们怒气冲冲,语言咄咄逼人。

“家中还有何人?”这是老妇叙说三个儿子的情况以后差役的又一逼问。老妇所叙的“三男”守邺城,两人已死一人性命难保的情况,并没有打动凶狠的差役,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在逼问下,老妇不得不进一步介绍在家的家庭成员孙儿和儿媳。同时指出“儿媳”之所以在家,是因为有吃奶的孩子,而且连一件好衣服都没有。当然,这里老妇没有暴露老伴的情况。

“不管怎样,你家必须抽人服役!”凶恶的差役没有因为老妇的悲哀的陈述而放弃从老妇家“捉”人的打算,竟耍起了无赖,不再和老妇讲道理。老妇这时很清楚,吃奶的孙子他们不会“捉”,可“捉”之人就只有儿媳了。但如果抓走了孩子娘,嗷嗷待哺的孙子——承继香火的惟一希望怎么办呢?在这种毫无人性的恶差面前,老妇不得不迅速作出决定,自告奋勇“应役”。

以上是《石壕吏》一诗中主要的潜台词。学诗时挖掘诗歌的潜台词,可以领悟到诗歌丰富的内涵,从而加深对诗的主题的理解,还可以调动自己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该文发表于《中学生读写》2001年第10期)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七

一、辨音识字。

1、第一段:石壕吏()逾()走(古今异义):行:

2、第二段:呼:怒:啼:苦:

3、第三段:邺()戍()戌()戊()妪()

4、第四段:咽()泣:登:前途:

二、翻译: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三、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

四、把握诗歌的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

结局:(4)致词的结果:

五、作业。

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石壕吏试讲教案二篇八

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

(检查背诵)

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

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

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

生齐答

生齐声朗读!

师:发现答案了吗?

生有吏夜捉人

师:板书 吏 夜捉

师:吏为何要捉人啊!

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

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

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

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

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

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

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

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

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

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展示。讨论成果

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

可能会出现: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

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

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

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

6、“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

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

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

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

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

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

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

生开始互助问答,扮演角色背诵。

师生背诵。

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

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

侧面烘托。

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师生齐背。

1.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壕吏》。

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 夜捉 呼 怒

老妇 啼 苦

“我” 忧国忧民

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

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社区团购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钢琴入门指法教程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地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ps素材库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石家庄论坛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标准件 电地暖 网站转让 鲜花 书包网 英语培训机构 电商运营